• 首页
  • 单位概况
    • 单位简介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现任领导
    • 单位文化
    • 地理位置
  • 领导关怀
  • 科学研究
    • 科研条件
    • 学科建设
    • 科研项目
    • 科研成果
    • 科研动态
  • 成果转化
    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    • 成果转移转化
  • 人才队伍
    • 人才概况
    • 创新团队
    • 研究生培养
    • 专家库
  • 合作交流
    • 国内交流
    • 国际交流
  • 党建工作
    • 廉政建设
    • 创新文化
    • 党建动态
  • 政策制度
    • 政策制度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媒体报道 » 详细
【农民日报】“千元地”到“万元田” 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科技赋能助泸水咖啡蝶变
作者:庞永青 来源:农民日报 日期:2025-11-07

在云南怒江,曾因深度贫困被贴上“短板标签”的泸水市,如今正以一杯咖啡改写命运——截至2024年底,当地咖啡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,较2020年增长3.5倍;综合产值达3.6亿元,较之前激增252%;亩均产值跨越“万元”大关,万名咖农户均增收近2.6万元。这场从“贫困县”到“咖啡产业强县”的跨越,背后离不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(简称“中国热科院香饮所”)以科研为刃,为怒江咖啡产业劈开发展之路的坚实身影。

图片2.png

破局:从“生态富矿”到“产业痛点”,科研团队找到“金钥匙”

“守着好山好水,却种不出好咖啡、卖不上好价钱。”这曾是泸水咖农的共同困惑。作为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县,泸水虽坐拥“全球咖啡种植黄金带”“世界物种基因库”双重禀赋——立体气候明显、火山灰质土壤肥沃,却长期受困于品种不适、技术落后、加工粗糙三大“卡脖子”难题,优质生态资源始终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。

2020年,泸水市与中国热科院香饮所搭建“所地协作”桥梁,科研团队的到来成为破局关键。“我们派驻咖啡专家蹲点泸水,跑遍了种植基地,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根。”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咖啡中心主任、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咖啡岗位科学家闫林回忆,团队白天扎根一线,走访咖啡基地,查看种植环境与生产现状,与咖农、咖企深入交流,晚上整理调研数据,逐步将产业发展的堵点、咖农生产的难点一一摸清。最终画出了产业升级“路线图”:先筛适配品种,再攻种植技术,最后补全加工链条。

而黄丽芳、王曦奥、熊文艳三位咖啡博士的多次实地调研分析,则为产业注入了“生态信心”:“怒江的生态环境太适合种高品质咖啡了!生态复合种植模式既提升了咖啡品质、风味,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,是真正的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。”正是这份基于科学的判断,让“雨林咖啡”从概念走向现实,成为泸水产业振兴的核心方向。

泸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常务副组长李刘生介绍,围绕产业发展需求,泸水市创新运用“一个长期规划、一个产业专班、一个专家团队、一个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、一批示范基地和新型经营主体”的“五个一”工作法,建立“咖啡种植到户指导员”机制,按照“每10-20户1名种植能手、每200户1名专业科技专家”的人员配置,对全市咖啡种植农户进行良种良苗繁育、高效栽培、病虫害防控等全方位技术指导,通过科技入链,全面提升精品咖啡产出品质。

据泸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郝春荣介绍,泸水市依托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科技力量,以发展精品咖啡产业为重点,科技支撑咖啡产业提质增效,建成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的良种良苗繁育基地以及万亩精品咖啡示范基地。在适宜种植区内示范推广“粮咖间作”“果咖套种”“林经协作”等复合立体栽培模式,大幅提升种植效益。

深耕:从“种子到杯子”,科技贯穿产业每一环

“以前种咖啡靠‘看天吃饭’,现在有了‘科技指南’,心里踏实多了!”在泸水市上江镇的咖啡种植基地,咖农李大姐手里捧着刚采摘的咖啡鲜果,身后是长势旺盛的咖啡树。她口中的“科技指南”,正是热科院香饮所团队为种植基地量身制定管理技术,通过修枝整形、科学肥水调控、病虫害综合防控,再搭配林下复合种植等模式,不仅让产量提升15%,其品质与风味也更有凸显。

为让科技真正“走进田间”,团队创新推出“理论课+田间课”模式:专家团队结合泸水市咖啡种植实际需求,针对性编制《咖啡种植技术指导手册》等实用技术资料,在基地里手把手教咖农选种、育苗、水肥管理;针对加工环节的“老大难”,又引入智能化加工设备,低温烘焙锁住咖啡本味,数字化色选确保品质稳定,让泸水咖啡的精深加工率从0一跃提升至33%,彻底告别“卖原料”的低端模式。

“以前加工1吨咖啡要5至6个人忙3天,现在1台机器半天就能搞定,品质还更稳定。”云南怒江云咖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赵乾指着智能化生产线介绍,在热科院香饮所的指导下,工厂还开发出冻干粉、挂耳咖啡等10余种产品,附加值提升了3倍以上。

蝶变:从“一杯咖啡”到“一个产业”,三产融合打开新空间

在泸水市绿色香料产业园,游客们正沿着“咖啡种植步道”参观,不时停下拍摄挂满枝头的咖啡果;体验区里,烘焙师现场演示咖啡豆烘焙过程,浓郁的香气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品鉴——这处由热科院香饮所助力打造的4A级体验园区,如今已成怒江“文旅新地标”,带动周边三产产值同比增长76.14%。

“我们不仅要让泸水咖啡‘好喝’,还要让它‘好逛’‘好带’。”怒江州咖啡协会会长、怒小咖公司总经理高海俊介绍,科研团队推动咖啡的价值链不断延伸,“咖啡+文旅+文创”深度融合:在上海、北京、昆明等地开设“怒小咖”体验店,通过电商平台、沪滇协作等渠道销售得很好;让“怒江咖啡”走进大城市;同时开发咖啡主题文创产品,让一杯咖啡成为承载怒江文化的“符号”。

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:2024年,泸水咖啡先后亮相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、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,斩获“品质甄选豆”“大国好货”等荣誉;“怒小咖”“秘境峡谷”等品牌获“怒江咖啡”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,5210亩咖啡基地拿到绿色有机证书,“泸水雨林咖啡”正从“地方特产”走向“全国名片”。

启示:科技赋能,让更多“泸水故事”在乡村振兴中上演

从“千元地”到“万元田”,泸水咖啡的蜕变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科技样本”。热科院香饮所的实践证明,对于拥有特色资源的欠发达地区,唯有以科研为纽带,打通“品种-技术-加工-品牌”全链条,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;唯有坚持“农户增收”为核心,通过“订单农业”“最低保护价收购”等机制,才能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。

如今,在怒江,咖啡树与科技的“同频共振”仍在继续,泸水市正趁热打铁扩大种植规模,目标是让怒江咖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。正如闫林所说“我们的科技力量会继续扎根怒江,让‘怒江咖啡’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,也为更多欠发达地区提供‘从资源到产业’的发展思路。”

作者:庞永青

责任编辑:张轩铭


来源:https://newapp2.farmer.com.cn/share/#/news_detail?contentType=5&contentId=231110&cId=0

  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©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地址: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香料饮料研究所
  • 电话:0898-62556083
  • 传真:0898-62561083|62554418
  • 邮编:571533
办公系统 电子书屋 电子邮箱
  • 首页
  • 单位概况
    • 单位简介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现任领导
    • 单位文化
    • 地理位置
  • 领导关怀
  • 科学研究
    • 科研条件
    • 学科建设
    • 科研项目
    • 科研成果
    • 科研动态
  • 成果转化
    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    • 成果转移转化
  • 人才队伍
    • 人才概况
    • 创新团队
    • 研究生培养
    • 专家库
  • 合作交流
    • 国内交流
    • 国际交流
  • 党建工作
    • 廉政建设
    • 创新文化
    • 党建动态
  • 政策制度
    • 政策制度

新闻中心

  • 媒体报道
  • 公告
  • 科研平台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招聘
  • 学术
当前位置:>首页>媒体报道

【农民日报】“千元地”到“万元田” 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科技赋能助泸水咖啡蝶变

  作者: 庞永青   来源: 农民日报  日期: 2025-11-07   点击: 我要分享

在云南怒江,曾因深度贫困被贴上“短板标签”的泸水市,如今正以一杯咖啡改写命运——截至2024年底,当地咖啡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,较2020年增长3.5倍;综合产值达3.6亿元,较之前激增252%;亩均产值跨越“万元”大关,万名咖农户均增收近2.6万元。这场从“贫困县”到“咖啡产业强县”的跨越,背后离不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(简称“中国热科院香饮所”)以科研为刃,为怒江咖啡产业劈开发展之路的坚实身影。

图片2.png

破局:从“生态富矿”到“产业痛点”,科研团队找到“金钥匙”

“守着好山好水,却种不出好咖啡、卖不上好价钱。”这曾是泸水咖农的共同困惑。作为“三区三州”深度贫困县,泸水虽坐拥“全球咖啡种植黄金带”“世界物种基因库”双重禀赋——立体气候明显、火山灰质土壤肥沃,却长期受困于品种不适、技术落后、加工粗糙三大“卡脖子”难题,优质生态资源始终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。

2020年,泸水市与中国热科院香饮所搭建“所地协作”桥梁,科研团队的到来成为破局关键。“我们派驻咖啡专家蹲点泸水,跑遍了种植基地,就是要找到问题的根。”中国热科院香饮所咖啡中心主任、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咖啡岗位科学家闫林回忆,团队白天扎根一线,走访咖啡基地,查看种植环境与生产现状,与咖农、咖企深入交流,晚上整理调研数据,逐步将产业发展的堵点、咖农生产的难点一一摸清。最终画出了产业升级“路线图”:先筛适配品种,再攻种植技术,最后补全加工链条。

而黄丽芳、王曦奥、熊文艳三位咖啡博士的多次实地调研分析,则为产业注入了“生态信心”:“怒江的生态环境太适合种高品质咖啡了!生态复合种植模式既提升了咖啡品质、风味,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,是真正的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’。”正是这份基于科学的判断,让“雨林咖啡”从概念走向现实,成为泸水产业振兴的核心方向。

泸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咖啡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常务副组长李刘生介绍,围绕产业发展需求,泸水市创新运用“一个长期规划、一个产业专班、一个专家团队、一个行动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、一批示范基地和新型经营主体”的“五个一”工作法,建立“咖啡种植到户指导员”机制,按照“每10-20户1名种植能手、每200户1名专业科技专家”的人员配置,对全市咖啡种植农户进行良种良苗繁育、高效栽培、病虫害防控等全方位技术指导,通过科技入链,全面提升精品咖啡产出品质。

据泸水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郝春荣介绍,泸水市依托中国热科院香饮所科技力量,以发展精品咖啡产业为重点,科技支撑咖啡产业提质增效,建成“育繁推”一体化的良种良苗繁育基地以及万亩精品咖啡示范基地。在适宜种植区内示范推广“粮咖间作”“果咖套种”“林经协作”等复合立体栽培模式,大幅提升种植效益。

深耕:从“种子到杯子”,科技贯穿产业每一环

“以前种咖啡靠‘看天吃饭’,现在有了‘科技指南’,心里踏实多了!”在泸水市上江镇的咖啡种植基地,咖农李大姐手里捧着刚采摘的咖啡鲜果,身后是长势旺盛的咖啡树。她口中的“科技指南”,正是热科院香饮所团队为种植基地量身制定管理技术,通过修枝整形、科学肥水调控、病虫害综合防控,再搭配林下复合种植等模式,不仅让产量提升15%,其品质与风味也更有凸显。

为让科技真正“走进田间”,团队创新推出“理论课+田间课”模式:专家团队结合泸水市咖啡种植实际需求,针对性编制《咖啡种植技术指导手册》等实用技术资料,在基地里手把手教咖农选种、育苗、水肥管理;针对加工环节的“老大难”,又引入智能化加工设备,低温烘焙锁住咖啡本味,数字化色选确保品质稳定,让泸水咖啡的精深加工率从0一跃提升至33%,彻底告别“卖原料”的低端模式。

“以前加工1吨咖啡要5至6个人忙3天,现在1台机器半天就能搞定,品质还更稳定。”云南怒江云咖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赵乾指着智能化生产线介绍,在热科院香饮所的指导下,工厂还开发出冻干粉、挂耳咖啡等10余种产品,附加值提升了3倍以上。

蝶变:从“一杯咖啡”到“一个产业”,三产融合打开新空间

在泸水市绿色香料产业园,游客们正沿着“咖啡种植步道”参观,不时停下拍摄挂满枝头的咖啡果;体验区里,烘焙师现场演示咖啡豆烘焙过程,浓郁的香气吸引游客纷纷驻足品鉴——这处由热科院香饮所助力打造的4A级体验园区,如今已成怒江“文旅新地标”,带动周边三产产值同比增长76.14%。

“我们不仅要让泸水咖啡‘好喝’,还要让它‘好逛’‘好带’。”怒江州咖啡协会会长、怒小咖公司总经理高海俊介绍,科研团队推动咖啡的价值链不断延伸,“咖啡+文旅+文创”深度融合:在上海、北京、昆明等地开设“怒小咖”体验店,通过电商平台、沪滇协作等渠道销售得很好;让“怒江咖啡”走进大城市;同时开发咖啡主题文创产品,让一杯咖啡成为承载怒江文化的“符号”。

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攀升:2024年,泸水咖啡先后亮相昆山国际咖啡产业展览会、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,斩获“品质甄选豆”“大国好货”等荣誉;“怒小咖”“秘境峡谷”等品牌获“怒江咖啡”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,5210亩咖啡基地拿到绿色有机证书,“泸水雨林咖啡”正从“地方特产”走向“全国名片”。

启示:科技赋能,让更多“泸水故事”在乡村振兴中上演

从“千元地”到“万元田”,泸水咖啡的蜕变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科技样本”。热科院香饮所的实践证明,对于拥有特色资源的欠发达地区,唯有以科研为纽带,打通“品种-技术-加工-品牌”全链条,才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;唯有坚持“农户增收”为核心,通过“订单农业”“最低保护价收购”等机制,才能让产业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农民。

如今,在怒江,咖啡树与科技的“同频共振”仍在继续,泸水市正趁热打铁扩大种植规模,目标是让怒江咖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。正如闫林所说“我们的科技力量会继续扎根怒江,让‘怒江咖啡’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,也为更多欠发达地区提供‘从资源到产业’的发展思路。”

作者:庞永青

责任编辑:张轩铭


来源:https://newapp2.farmer.com.cn/share/#/news_detail?contentType=5&contentId=231110&cId=0

(责任编辑:sbriadmin)

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-香料饮料研究所

地址: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香料饮料研究所 邮编:571533

电话:0898-62556083 传真:0898-62561083|62554418

备案:琼ICP备10000545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