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首页
  • 单位概况
    • 单位简介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现任领导
    • 单位文化
    • 地理位置
  • 领导关怀
  • 科学研究
    • 科研条件
    • 学科建设
    • 科研项目
    • 科研成果
    • 科研动态
  • 成果转化
    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    • 成果转移转化
  • 人才队伍
    • 人才概况
    • 创新团队
    • 研究生培养
    • 专家库
  • 合作交流
    • 国内交流
    • 国际交流
  • 党建工作
    • 廉政建设
    • 创新文化
    • 党建动态
  • 政策制度
    • 政策制度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新闻动态 » 详细
深切缅怀何康老院长
作者:办公室 来源:香料饮料研究所 日期:2021-07-18

.

  2021年7月3日早晨,何康老院长在北京逝世。消息传来,中国热科院香饮所陷入巨大悲痛之中,我们失去了一位视野开阔的领路人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、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朋友。何康老院长为香饮所选址建立、创业发展、改革创新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指导,在香饮所人心中,老院长身影尤在,关怀长存。


 

确立建站:为人民服务

 

  “发展热作科研事业,首先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,帮助热区人民解决热作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,提高产量,改善人民生活水平。”何康老院长关于兴隆试验站(香饮所前身)建站初衷提出的“为人民服务”指示,一直印刻在香饮所人的心中。


  为了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,何康老院长深入生产一线,到海南各地区考察,了解当地热作生产的自然条件,兴隆优越的光热资源和归侨贫困的生活给何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
  1955年,何康老院长到兴隆考察时,当时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张奋和场长詹力之对何康说,兴隆华侨农场种植的热带作物,如胡椒、咖啡等,产量很低,不能为归侨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,他们请何康帮助农场培训归侨热带作物种植技术,发展热作产业,改变生产落后的局面,从而改善归侨的生活。


  兴隆华侨农场领导的想法,与何康老院长内心的一个规划不谋而合。何康老院长在充分考察调研我国热区资源后,对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做了精心规划,除了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热区分别建有试验站外,还在海南根据不同的气候资源条件和生产条件,分别建设了儋县联昌试验站研究橡胶种植,文昌试验站研究椰子的种植和加工,三亚试验站研究剑麻种植和加工,而兴隆地区华侨带回国的丰富热作资源,正好可以建设一个兴隆试验站,主要开展胡椒、咖啡等典型热带作物的科研业务。


  何康老院长曾回忆到:“兴隆地理条件很好,日照丰富、光热条件好,水资源又很充分,而且有温泉,加上华侨带回的热带作物,如果在这里发展热带农业科研,应该是大有可为的。”“建站的地点最后是我定下来的,就在当时唯一一条公路的入口处,兴隆华侨农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,划拨了大约500亩土地,作为兴隆实验站建设基础设施,建设热带作物试验基地,开展热作科研之用。”


  1957年4月,9名科研人员和10多名工人在首任站长田之滨的带领下,按照何康老院长指示来到兴隆,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。是何康老院长先知先觉的宏大构想,拉开了兴隆试验站——香饮所建设发展这幅半个多世纪的画卷,这幅画卷浓墨重彩、波澜壮阔、曲折动人,上面描绘着白手起家、艰苦奋斗,记录着百折不挠、勇于创新、无私奉献,也交织着贫困与富足、失败与成功,还有光荣与梦想。


 

支持创业:坚持搞科研

 

  兴隆试验站建立后,它的命运就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在国家成立最初的动荡时期,兴隆试验站的发展之路非常坎坷,刚建一年左右就撤销,撤销了又重建,重建又划归部队建制,再重建……但是,无论是公社化,还是“文革”时期,兴隆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沉浮与动荡中,按照何康老院长的要求,仍然艰苦创业,坚持搞科研。


  何康老院长非常关心兴隆试验站的科研工作,确定了试验站首批两个科研课题,即:“一种咖啡的生物学习性观察”和“中粒种咖啡单干修剪试验”。这两个课题是针对当时兴隆华侨农场的生产形势确定的,它奠定了兴隆试验站热作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。


  何康老院长非常关心兴隆试验站科研人员的成长。20世纪60年代,开设英语培训班和生物统计培训班,很多科研人员积极参加。1973年,何康老院长亲自带领田之滨站长等到马来西亚考察标准胶生产。


  “你要利用晚上有电的时候看书学习,才有办法提高自己。”何康老院长的这句话,激励了张籍香研究员一辈子,直到今天,90岁的张籍香仍然经常看书看报纸,自学很多知识。“在1959-1960年研究咖啡课题时,针对具体怎样做、多少人负责研究地点研究目标、年底预计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,何康老院长全都会召集课题组研究人员一个一个具体布置工作,很少有领导这样做工作。”张籍香对何康老院长严格的科研工作作风记忆深刻。


  当时,由陈伟豪、许树培、郑一心主持完成的项目“海南岛可可枝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特性研究”,由陈乃荣、戴月明、吴家耀主持完成的项目“小粒种咖啡丰产栽培技术研究”,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。“胡椒瘟病综合防治”“胡椒丰产栽培技术”“可可的引种试种”等研究课题也如火如荼开展。


 

关心发展:永远心系香饮所

 

  1988年3月,在兴隆试验站建站30周年之际,何康老院长为兴隆试验站题词“华南热作院兴隆试验站海南省供销综合加工厂联合咖啡厂”。1997年5月,何康老院长在黄宗道院士的陪同下回到香饮所考察;2000年4月何康老院长和夫人在黄宗道、余让水两位老院长陪同下,再次回到香饮所种植椰子树留念。

1997年王庆煌与何康、余让水、黄宗道合影

2000年何康与夫人在香饮所植树


  2012年6月,在香饮所成立55周年之际,何康老院长欣然为香饮所纪念55周年发展纪实《热土凝香》作序。全文如下:


  还是在2011年11月6日,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,前来看望我这个曾经当过热作两院院长、党委书记的年近九旬的老人,还带着该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自己研发、自己生产的产品。


  看着这些品种丰富、以热带香辛植物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,我开心极了,当即高兴地大叫正在屋内养神的夫人郁隽民出来参观。“这是可可椰奶,这是香草兰巧克力,这是香草兰苦丁茶,这是香草兰香水……”我和夫人一样样拿起这些产品仔细察看,边看边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峥嵘岁月。


  1955年前后,我第一次到海南兴隆。看到华侨们从东南亚回国时,偷偷带回了胡椒、咖啡等一些热带香辛作物,种植在兴隆,但由于缺乏技术,这些作物生长情况不好,产量也不高,华侨们生活非常穷困。至今,我还记得在兴隆华侨农场考察时,农场领导对我说,能不能想法改变华侨们贫困的生活状况。我说,这好办,农场给我地,我来建个科研站,研究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,教他们科学种植热带作物,提高产量。1957年,兴隆试验站建起来了。科研人员在一片荒地上,白手起家,自己动手垦荒,建设试验用房和办公用房、宿舍。他们不畏艰苦、努力开拓创新,在广阔的热土上,用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的心血,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伟大的事业,凝练出浓郁的事业的芳香,没有辜负我最初建设兴隆试验站的美好愿望。


  当我看完《热土凝香》这本纪实,过去那种充满激情、战天斗地、为祖国之强大崛起而勇敢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感又充盈胸间。这本书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资料,走访香饮所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,把香饮所55年的故事娓娓道来,有奋斗有光荣有骄傲有辉煌,也有挫折有失败有痛苦。 《热土凝香》系统地回顾了兴隆试验站从1957年建站,到最后发展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,其间55年坎坷不平的发展史,生动地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乐于吃苦、勇于创新、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创造的这份伟大事业的历程。本书不仅是在立史,而且是在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传。我希望香饮所后来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香饮所的历史,了解香饮所前行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把前辈的光荣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,以此作为激励和鞭策,与时俱进,不断开拓创新,为祖国、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。


  “热土凝香创奇迹,伟业流芳耀百世”。谨以此文为《热土凝香》一书作序。


 

不负期望 艰苦奋斗 早日实现“二次创业”

 

  斯人已逝,追思长存。


  香饮所将按照何康老院长“传承前行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”的要求,传承创新“三位一体”融合发展模式。继续加强科学创新,强化创新性科技成果高质量自主供给;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,加快科研产品的研发,赋予科技产品更多的科技元素和科技内涵;推进农旅与产业发展契合,加强种质资源基地改造升级,讲好农旅融合的科研故事,为实施乡村振兴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做好示范。


  全体职工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“俯下身体拼命干”。面向未来,面对挑战,不忘初心和使命,不断总结经验,加强自主创新,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,早日实现“二次创业”。


  •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 © 2016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
  • 地址: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香料饮料研究所
  • 电话:0898-62556083
  • 传真:0898-62561083|62554418
  • 邮编:571533
办公系统 电子书屋 电子邮箱
  • 首页
  • 单位概况
    • 单位简介
    • 组织机构
    • 现任领导
    • 单位文化
    • 地理位置
  • 领导关怀
  • 科学研究
    • 科研条件
    • 学科建设
    • 科研项目
    • 科研成果
    • 科研动态
  • 成果转化
    •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    • 成果转移转化
  • 人才队伍
    • 人才概况
    • 创新团队
    • 研究生培养
    • 专家库
  • 合作交流
    • 国内交流
    • 国际交流
  • 党建工作
    • 廉政建设
    • 创新文化
    • 党建动态
  • 政策制度
    • 政策制度

新闻中心

  • 媒体报道
  • 公告
  • 科研平台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招聘
  • 学术
当前位置:>首页>新闻动态

深切缅怀何康老院长

  作者: 办公室   来源: 香料饮料研究所  日期: 2021-07-18   点击: 我要分享

.

  2021年7月3日早晨,何康老院长在北京逝世。消息传来,中国热科院香饮所陷入巨大悲痛之中,我们失去了一位视野开阔的领路人,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、一位和蔼可亲的好朋友。何康老院长为香饮所选址建立、创业发展、改革创新给予了亲切关怀和大力指导,在香饮所人心中,老院长身影尤在,关怀长存。


 

确立建站:为人民服务

 

  “发展热作科研事业,首先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,帮助热区人民解决热作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,提高产量,改善人民生活水平。”何康老院长关于兴隆试验站(香饮所前身)建站初衷提出的“为人民服务”指示,一直印刻在香饮所人的心中。


  为了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事业,何康老院长深入生产一线,到海南各地区考察,了解当地热作生产的自然条件,兴隆优越的光热资源和归侨贫困的生活给何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
  1955年,何康老院长到兴隆考察时,当时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党委书记张奋和场长詹力之对何康说,兴隆华侨农场种植的热带作物,如胡椒、咖啡等,产量很低,不能为归侨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,他们请何康帮助农场培训归侨热带作物种植技术,发展热作产业,改变生产落后的局面,从而改善归侨的生活。


  兴隆华侨农场领导的想法,与何康老院长内心的一个规划不谋而合。何康老院长在充分考察调研我国热区资源后,对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组织架构做了精心规划,除了在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福建等热区分别建有试验站外,还在海南根据不同的气候资源条件和生产条件,分别建设了儋县联昌试验站研究橡胶种植,文昌试验站研究椰子的种植和加工,三亚试验站研究剑麻种植和加工,而兴隆地区华侨带回国的丰富热作资源,正好可以建设一个兴隆试验站,主要开展胡椒、咖啡等典型热带作物的科研业务。


  何康老院长曾回忆到:“兴隆地理条件很好,日照丰富、光热条件好,水资源又很充分,而且有温泉,加上华侨带回的热带作物,如果在这里发展热带农业科研,应该是大有可为的。”“建站的地点最后是我定下来的,就在当时唯一一条公路的入口处,兴隆华侨农场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,划拨了大约500亩土地,作为兴隆实验站建设基础设施,建设热带作物试验基地,开展热作科研之用。”


  1957年4月,9名科研人员和10多名工人在首任站长田之滨的带领下,按照何康老院长指示来到兴隆,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。是何康老院长先知先觉的宏大构想,拉开了兴隆试验站——香饮所建设发展这幅半个多世纪的画卷,这幅画卷浓墨重彩、波澜壮阔、曲折动人,上面描绘着白手起家、艰苦奋斗,记录着百折不挠、勇于创新、无私奉献,也交织着贫困与富足、失败与成功,还有光荣与梦想。


 

支持创业:坚持搞科研

 

  兴隆试验站建立后,它的命运就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。在国家成立最初的动荡时期,兴隆试验站的发展之路非常坎坷,刚建一年左右就撤销,撤销了又重建,重建又划归部队建制,再重建……但是,无论是公社化,还是“文革”时期,兴隆试验站的科研人员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沉浮与动荡中,按照何康老院长的要求,仍然艰苦创业,坚持搞科研。


  何康老院长非常关心兴隆试验站的科研工作,确定了试验站首批两个科研课题,即:“一种咖啡的生物学习性观察”和“中粒种咖啡单干修剪试验”。这两个课题是针对当时兴隆华侨农场的生产形势确定的,它奠定了兴隆试验站热作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优良传统。


  何康老院长非常关心兴隆试验站科研人员的成长。20世纪60年代,开设英语培训班和生物统计培训班,很多科研人员积极参加。1973年,何康老院长亲自带领田之滨站长等到马来西亚考察标准胶生产。


  “你要利用晚上有电的时候看书学习,才有办法提高自己。”何康老院长的这句话,激励了张籍香研究员一辈子,直到今天,90岁的张籍香仍然经常看书看报纸,自学很多知识。“在1959-1960年研究咖啡课题时,针对具体怎样做、多少人负责研究地点研究目标、年底预计达成什么样的目标等,何康老院长全都会召集课题组研究人员一个一个具体布置工作,很少有领导这样做工作。”张籍香对何康老院长严格的科研工作作风记忆深刻。


  当时,由陈伟豪、许树培、郑一心主持完成的项目“海南岛可可枝梢生长及开花结果特性研究”,由陈乃荣、戴月明、吴家耀主持完成的项目“小粒种咖啡丰产栽培技术研究”,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。“胡椒瘟病综合防治”“胡椒丰产栽培技术”“可可的引种试种”等研究课题也如火如荼开展。


 

关心发展:永远心系香饮所

 

  1988年3月,在兴隆试验站建站30周年之际,何康老院长为兴隆试验站题词“华南热作院兴隆试验站海南省供销综合加工厂联合咖啡厂”。1997年5月,何康老院长在黄宗道院士的陪同下回到香饮所考察;2000年4月何康老院长和夫人在黄宗道、余让水两位老院长陪同下,再次回到香饮所种植椰子树留念。

1997年王庆煌与何康、余让水、黄宗道合影

2000年何康与夫人在香饮所植树


  2012年6月,在香饮所成立55周年之际,何康老院长欣然为香饮所纪念55周年发展纪实《热土凝香》作序。全文如下:


  还是在2011年11月6日,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,前来看望我这个曾经当过热作两院院长、党委书记的年近九旬的老人,还带着该院香料饮料研究所自己研发、自己生产的产品。


  看着这些品种丰富、以热带香辛植物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,我开心极了,当即高兴地大叫正在屋内养神的夫人郁隽民出来参观。“这是可可椰奶,这是香草兰巧克力,这是香草兰苦丁茶,这是香草兰香水……”我和夫人一样样拿起这些产品仔细察看,边看边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峥嵘岁月。


  1955年前后,我第一次到海南兴隆。看到华侨们从东南亚回国时,偷偷带回了胡椒、咖啡等一些热带香辛作物,种植在兴隆,但由于缺乏技术,这些作物生长情况不好,产量也不高,华侨们生活非常穷困。至今,我还记得在兴隆华侨农场考察时,农场领导对我说,能不能想法改变华侨们贫困的生活状况。我说,这好办,农场给我地,我来建个科研站,研究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,教他们科学种植热带作物,提高产量。1957年,兴隆试验站建起来了。科研人员在一片荒地上,白手起家,自己动手垦荒,建设试验用房和办公用房、宿舍。他们不畏艰苦、努力开拓创新,在广阔的热土上,用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的心血,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伟大的事业,凝练出浓郁的事业的芳香,没有辜负我最初建设兴隆试验站的美好愿望。


  当我看完《热土凝香》这本纪实,过去那种充满激情、战天斗地、为祖国之强大崛起而勇敢奋斗无私奉献的情感又充盈胸间。这本书通过查阅大量史料和资料,走访香饮所老中青三代人的代表,把香饮所55年的故事娓娓道来,有奋斗有光荣有骄傲有辉煌,也有挫折有失败有痛苦。 《热土凝香》系统地回顾了兴隆试验站从1957年建站,到最后发展成为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,其间55年坎坷不平的发展史,生动地、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乐于吃苦、勇于创新、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他们创造的这份伟大事业的历程。本书不仅是在立史,而且是在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传。我希望香饮所后来人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香饮所的历史,了解香饮所前行者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把前辈的光荣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,以此作为激励和鞭策,与时俱进,不断开拓创新,为祖国、为人民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。


  “热土凝香创奇迹,伟业流芳耀百世”。谨以此文为《热土凝香》一书作序。


 

不负期望 艰苦奋斗 早日实现“二次创业”

 

  斯人已逝,追思长存。


  香饮所将按照何康老院长“传承前行者所创造的精神财富”的要求,传承创新“三位一体”融合发展模式。继续加强科学创新,强化创新性科技成果高质量自主供给;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,加快科研产品的研发,赋予科技产品更多的科技元素和科技内涵;推进农旅与产业发展契合,加强种质资源基地改造升级,讲好农旅融合的科研故事,为实施乡村振兴、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做好示范。


  全体职工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“俯下身体拼命干”。面向未来,面对挑战,不忘初心和使命,不断总结经验,加强自主创新,大胆试、大胆闯、自主改,早日实现“二次创业”。


(责任编辑:xysadmin)

Copyright 2017 版权所有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-香料饮料研究所

地址: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香料饮料研究所 邮编:571533

电话:0898-62556083 传真:0898-62561083|62554418

备案:琼ICP备10000545号-3